七腳川社的傳承
壽豐橋頭部落

深入了解歸順後的七腳川族人,後續為了保存文化而做出的行動。

歷史淵源

現今的壽豐部落,其根源可追溯至百年前的七腳川社Cikasuan,為阿美族七大部落之一,原居於花蓮平原。 更多...族人的遷徙歷程充滿艱辛,部分族人在遷移過程中因疲憊而停留,亦有部分是為便於日軍管理而被迫遷徙。

部落最初的所在地是一片廣大的沼澤地。在農業時代,周邊耕種水稻所排出的水匯流於此,後因日軍的規劃而逐漸轉變為居住地。

抗日的七腳川社(Cikasuan),為阿美族七大部落之一,原居於花蓮平原。 族人,在大正三年(1914)因日警的大舉攻擊,退居今重光上方的(Cimiyawan),次年歸順,社眾下山,初居魯給(Loki),後因耕地不足,向外遷徙或出外謀生。至民國三十四年(1945),Loki社因遭遇三次颱風,農田嚴重流失,共三十四戶遷來定居。民國九十四年(2005年)六之人口統計,壽豐目前有650位阿美族人,其中七腳川後裔占大多數。

1908年

發生七腳川事件日本統治時期,因日警欺凌族人而引發的阿美族抗日事件,導致七腳川社被摧毀,族人被迫遷徙。 更多...,族人從吉安太昌部落遷徙至臺東鹿野,途經多個部落。

1915年

歸順的族人下山,初居魯給(Loki)。

1945年

因颱風侵襲,34戶族人從Loki遷至現址,形成壽豐部落。

部落構成

今日的壽豐部落由七腳川社後裔組成的阿美族部落,位於花蓮縣壽豐鄉。 在行政上被劃分為三個緊密相連的小部落,各自擁有獨特的名稱由來與故事。

Cihamengan
(橋頭部落)

Cihamengan的命名是為了感念一位名叫Hameng的先驅者。早期此地是一片適合種植水稻的沼澤區,由從山下部落遷移來的族人定居。為感謝第一位來此開墾並召集親友共同奮鬥的Hameng,部落便將此地命名為Cihamengan。

Ci'alupalan
(山下部落)

Ci'alupalan的歷史與Cikasuan戰役息息相關。戰後族人被迫遷徙,順從日人命令居於今日鯉魚潭露營區一帶,後因1940年代的頻繁颱風洪水而再次遷徙,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部落。據耆老所述,此地曾種植許多alupal阿美族語,指「柿子」。 (柿子)而得名,又因緊鄰壽神社,俗稱為山下部落。這裡被視為壽豐村部落形成的初始之地,目前約有235位居民。

Cisanasay
(三文路部落)

Cisanasay的名稱由來有二說:一為紀念漢人Sanfan與原住民女性通婚並在此開墾,故鄉公所將此處命名為「三文路」。另一說則指此地為重要的三叉路口,分別通往平和、光榮部落與壽豐街上,而Sanasay阿美族語,意為「三叉路口」。 即「三叉」之意。目前,此部落約有36戶原住民家庭居住。

文化訪談

我們的調查最以橋頭部落(Cihamengan)為主,因此我們訪問了:
正在推動文化復振的O'ol ina、重製黑色族服的Dungi vayi、
正職部落總幹事的U'sin ama、新生代階級「Ladiwas」的Ikat kaka,
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,及所付出的行動與心力。

歷史觸動與文化意識

2008 年大學畢業返鄉後,O'ol 參與「七腳川事件百週年展覽」策展,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。透過訪談,她驚訝發現部落曾長期隱藏七腳川事件的歷史,許多年長者甚至不再自稱「七腳川人」。這讓她感受到歷史逐漸被遺忘的危機,也強化了她守護文化的決心。

文化與生活的連結

對 O'ol 而言,部落文化與土地、農作和祭典密不可分。豐年祭不只是儀式,更是依循自然與農作週期的生活節奏。然而,她也意識到少子化對文化延續的威脅,加上自身家族曾歷經遷徙與艱辛重返故土,卻有族人對這段歷史陌生,進一步加深了她的危機感。

突破性別侷限推動文化

在推動文化傳承的過程中,O'ol 面臨女性在部落階級制度中無法直接發言的限制。她選擇透過哥哥與舅舅發聲,逐步推動文化課程與年齡階級訓練。課程從歷史到技藝,讓家長逐漸支持孩子參與。隨著人數增加,豐年祭前的訓練也成為文化復振的重要基礎。

傳承策略與未來展望

O'ol 早期的心態是「趁長輩還在,趕快保存記憶與技藝」。如今,她已累積豐富的課程與知識,將重點轉向年輕一代,設計出更細緻的培訓,如小獵人訓練、祭歌傳唱、編織器物、縫製服飾、釀酒與烹飪等。她堅信,唯有讓文化在代代族人的生活中實踐,部落文化才能真正延續下去。

成長背景與縫紉技術的養成

Dungi 自小在農家長大,國小畢業後便跟著父母務農,也靠農作換取零用錢。十七、八歲時,在父親鼓勵下學習縫紉,很快掌握襯衫、西裝、裙子、長褲等製作技巧,並常替親友修改衣物。早期使用腳踏縫紉機,進入成衣廠後才接觸工業機台。婚後,她一邊務農,一邊持續縫製衣物,甚至親手做孕婦裝與嬰兒服。多年成衣廠經驗讓她技術紮實,後來回鄉後才開始接觸阿美族傳統服飾的製作。

族服製作與教學推廣

因緣際會下,Dungi 投入族服製作,靠著手工與打版的方式,帶著孩子騎摩托車一家一戶展示作品,逐漸累積口碑。最終她受邀成為部落大學講師,教授族服製作。她不僅復原傳統服飾,也推動手工縫製的學習,讓族人重新體會婦女們在農務與家務間縫製族服的辛勞。

黑色族服的復振與挑戰

因女兒的田調與家族保存的服飾,Dungi 開始研究並復製黑色族服。最初雖面臨質疑與孤立,但她仍堅持推動,並逐漸獲得更多部落舞團及年輕人的認同。她解釋黑色族服原本是長袖,適合日常農作,但因日治時期的表演需求才改為紅色短袖。對她而言,黑色族服的復振不只是服飾的美感,更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。

循跡活動與文化傳承

近年部落推動「循跡」活動,從太昌沿木瓜溪到溪口、鹿野,讓年輕人赤腳或穿族服溯溪,親身體驗祖先逃難的艱辛。雖過程艱苦,仍有越來越多青年堅持參與,體會祖先堅毅的精神。如今雖已退休,Dungi 仍持續投入族服重製與文化復振,將心力奉獻給部落,期望為後代鋪設文化傳承之路。

童年的成長記憶

U'sin 出生於壽豐,從小與兄姐、堂哥們一起讀書、玩耍。國小、國中時代,他積極參與運動,如田徑、棒球,青春歲月大多在校園和運動場度過。高中選擇就讀花蓮高商,但因家境經濟壓力與對商科不擅長,他毅然報考軍校,展開長年的軍旅生涯。

文化啟蒙與年齡階級

雖然求學與軍旅使他與部落距離拉開,但國中時參與成年禮與勇士舞的經驗,成為他文化自信的重要養分。當年哥哥們嚴格訓練,讓他意識到男子也能在舞蹈中展現榮耀。這段經歷後來延伸到高中時期的舞蹈比賽,並為他帶來自信與成就感。

承擔責任的契機

真正的轉捩點,是在接任部落幹部之後。父親的離世,讓 U'sin 更深刻反思家族與部落的責任。他開始認真參與祭典與部落事務,推動青年訓練與傳統技能學習,從陷阱、捕魚到夜宿的基礎知識,皆希望能延續傳統。對他而言,說服青年並非靠言語,而是透過身體力行的陪伴與示範,讓更多人願意回到部落。

文化延續的使命感

在U'sin眼中,部落文化與土地、農作、祭典緊密相連。即使面臨少子化與長輩逐漸淡出的危機,他仍相信,只要營造參與的成就感,就能讓年輕一代記住自己的根源。他期待文化傳承不再是少數人的責任,而是所有族人的共同使命。對 U'sin 來說,這不僅是參與,更是一份來自部落與歷史的召喚。

童年經驗與家人影響

Ikat 在五、六歲時,曾因父親而參加過一次部落活動,但隨著進入求學階段及父母的考量,他便不再參與。當時父親也逐漸停止參與祭儀,因此 Ikat 對部落的認識相當有限,只知道有豐年祭。由於他與父親年齡差距大,兩人雖屬同一階層,卻差一輪。父親曾分享過過去年齡階層訓練的辛苦,因而不希望孩子再經歷那樣的操勞。

入階經歷與初步感受

十二歲時正逢入階年齡,哥哥曾詢問他是否要參加,但因母親尚未認可,他直到十三歲才正式入階並參與祭儀。第一次參與時,內心感受五味雜陳,不太適應訓練的疲憊感,但同時也感受到來自部落的深刻認同感,那是一種彷彿從血脈中延伸出來的情感。

逐步投入祭儀與文化

在參與過程中,Ikat 細心觀察族人的歌聲、族語與服飾。第一次跳舞時,他只顧著動作是否正確,未能體會其中氛圍。但隨著持續參與,他開始沉浸於祭儀的氛圍中,跟著吟唱、喊聲,逐漸將自己完全投入並陶醉於樂舞之中。

對部落未來的展望

雖然少子化使新一代的階級人數愈來愈少,但 Ikat 認為這不會阻斷文化傳承的道路。身為國中生的他,已展現出想為部落付出的心意。他相信,只要年輕一代願意積極投入,部落的未來必能更加茁壯。

「我相信,部落文化只有在代代人的生活中延續,才能真正地活下去。」-李玟慧O'ol Kacaw

傳統祭儀

Miladis (捕魚祭)

在每年5、6月小米、水稻收成後,部落會舉行捕魚祭。早期部落盛行Mapapaliw指部落成員間互相幫忙、交換勞力的傳統習俗。 更多...(換工),待所有家戶收成完畢,大家便會一同捕魚,並在最後收成的家戶中聚餐,象徵一年的辛勞圓滿結束。

階級合作的捕魚法:

不同年齡階級會運用不同的捕魚技巧。例如,以前的Alamay阿美族一個傳統的年齡階級名稱。 階級,會展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:

1. 採集

青年至山上採集菇婆芋一種大型葉片的植物,其葉子被用來輔助傳統捕魚。

2. 截流

在河中用石頭築壩,僅留一處水道。

3. 貼葉

將菇婆芋葉貼在石縫上,防止魚隻鑽隙逃脫。

4. 置簍

在出水口放置魚簍,等待魚群自投羅網。

現代祭儀的傳承

現今的捕魚祭,年齡階級的兄長們會帶領新進的弟弟們,在花蓮溪的米棧大橋與月眉大橋之間進行。雖然場域與工具已有改變,但文化傳承的核心精神不變。

  • 地點:花蓮溪流 (米棧大橋與月眉大橋間)。
  • 工具:主要使用八卦網一種圓形手拋式漁網,用於淺水區域捕魚。 更多...魚荃一種傳統的竹編或網製的捕魚陷阱。 更多...
  • 歷史方式:在早期,族人曾使用魚藤一種含有天然毒素的植物,其汁液可暫時麻痺魚類,便於捕捉,現已較少使用。 更多...的汁液來麻痺魚群,這是一種更古老的漁法。

Milisin (豐年祭)

豐年祭前的準備

過去豐年祭每年九月舉行,為期七天,時機在第二期稻作插秧與除草後,以確保所有族人都能參與。

重要的驅除儀式:Mikeruh

為了祈求豐收,豐年祭前會先進行Mikeroh驅除儀式。Sikawasay(祭師)會到農地進行儀式,驅除穢氣,並與祖靈對話。儀式中會使用麻糬(tulun)和酒,結束後參與者一同分享,直到酒喝完才能回家。

豐年祭的三天

  • 第一天:各階級成員搭建瞭望台並準備祭典事宜。過去青年會上山打獵,現則改為宰殺部落飼養的牲畜。男子們會在會場過夜,並整理場地。
  • 第二天:運動會與趣味競賽,晚上則有青年之夜,各年齡階級會表演。
  • 第三天:Malialac(分食魚肉)。此活動僅限男性參與,考驗年輕人的體力。過去漁獲量少,魚僅供當場食用;現多向漁場採購,捕魚方式也已改變。
獨特的求愛儀式

在豐年祭第二天,女性若對心儀的男性有好感,可送檳榔表達情意。若男孩收下,代表雙方有意。這讓豐年祭也成為部落男女重要的社交與情感交流場所。

Paken tu liliw (捕鳥祭)

過去小米田常遭鳥類啄食,因此族人會在每年十二月至隔年二月間進行捕鳥。根據李明德(Kacaw Dawkin)的說法,此習俗有其重要原因:

  • 生態平衡:只在成鳥時期捕捉,以維持生態永續。
  • 農事考量:播種後農忙,僅在特定時間有空閒。
  • 社交聚會:捕鳥活動是難得的休息時光,讓族人能聚餐聊天。
  • 飲食文化:最初在田邊烤給幫忙的人吃,後演變為正式的祭儀。

祭儀禁忌與規範

捕鳥時會使用陷阱、網子等獵具,但女性不得參與。男子在進山前必須向祖靈祈求平安,並祭拜山神和獵神Calah。同時,族人不能隨意觸摸他人的獵具,以免身體不適。獵到動物後,必須將獵物的頭部祭拜山神,以示感謝。

年齡階級

年齡階級是維繫部落社會結構與文化傳承的核心,每個階級都肩負著不同的責任與任務,
並透過嚴格的訓練來培養部落未來的領導者。

Ladiwas 階級

Ladiwas 階級

級名語意 : 神壺
象徵意涵 : 祭典的重要具,通神的工具,象徵通神靈的隊伍。
年齡分布 : 2006-2012 年次

Ladiwas 是近年最新的階級,因為是最小的階級,所以Ladiwas 做的工作是最多的。協助部落整理環境或者處理祭典佈置和善後工作,這些工作是要由上一階進行指導和協助才可以完成。即使因為少子化和當兵的關係無法回到部落,但只要心與部落連結,內心的思念自然而然就會傳回部落。

「如果沒有我們,部落的運作系統就會亂掉。雖然很累,但只要想到是為部落的族人做事,我就會拼盡全力,這種精神永遠不散!身為Cikasuan(七腳川)的族人,我很驕傲。」 -Muy O'sing

Alamay階級

Alamay 階級

級名語意 : 魚鱗雲
象徵意涵 : 如魚麟狀的雲朵,美麗而燦爛。
年齡分布 : 1999-2005 年次

Alamay 目前是第二小的階級,也是進入可以開始佩戴 Tinpih (大羽冠)的階段。由於新的 Ladiwas 在前年入階,工作分配也從過去以雜務為主,逐漸轉變為需要帶領 safa (弟弟)們共同完成部落事務。

「從事部落事務絕對不是輕鬆的事。我們會以身作則,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,並將 kaka 教導我們的團結精神,傳遞給各個階層、整個部落,以及未來的 safa 們。Sakilemelen kita Cikasoan!(加油七腳川!)」 -Alamay階級的所有kaka(哥哥)

Ma'uway 階級

Ma'uway 階級

級名語意 : 黃藤
象徵意涵 : 作為建材,象徵團結之意。
年齡分布 : 1992-1998 年次

雖然表面上不算特別團結,但許多在外縣市的同級仍默默以金錢與勞力支持部落,使文化得以延續。他們認為傳承的核心在於 歌謠、語言與服飾;部落和軍隊一樣,遵循著嚴謹的規矩,由人帶領與指導。軍隊保護的是國家和人民,而部落守護的則是族人的安全,同時也保護我們的文化傳承。

「豐年祭不只是慶典,而是要去了解部落的由來,認清自己的身份,並肯定身為原住民的價值。」-Namuh

'Alemet 階級

Alemet 階級

級名語意 : 臺東火刺木(狀元紅)
象徵意涵 :象徵強韌的生命力,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能生存茁壯,代表堅毅與適應力。
年齡分布 : 1985-1991 年次

Alemet 是部落中屬於第四級的階級,成員多已達適婚年齡。因具備較高的行動力,Alemet 在年祭中扮演機動性的角色,主要負責場地整理、分配食物,其餘工作則依照上級族人的指示執行。「火刺木」亦稱「狀元紅」,其果實火紅鮮豔,象徵著堅毅、榮耀與不屈的精神。

「...」-

Kuhakuh 階級

Kuhakuh 階級

級名語意 : 眼鏡蛇
象徵意涵 : 象徵雄壯威武,不怕苦、不怕難、不怕死。
年齡分布 : 1978-1984 年次

Kohakoh 為現任會長階級,其成員行動力強、擅長協調,長期承接並推動部落的重要任務。他們認為個體的價值不應由標籤決定,而在於訓練與貢獻;部落原本象徵凝聚與安全,但若界線僵化,便可能形成對立。在網路時代,部落的意涵擴展為社群,雖能帶來歸屬感,卻也可能加劇分化。真正的力量來自跨部落的理解、連結與合作。

「不敢說我們是最強階級,但我們努力承接各項工作、取得成果,也盡力成為 Safa 們的榜樣。良性競爭將讓未來有更優秀的階級超越我們,共同成為部落最強戰力。」
-Sra Kacaw

「『部落』在我的心中代表著共同的文化、信仰和歷史,是社會最古老、最基本的互助,它提供了安全感和身份認同。」-O'sing

Cupulan 階級

Cupulan 階級

級名語意 : 辣椒
象徵意涵 : 象徵辦事積極、行事果斷、動作迅速、頑強不退縮。
年齡分布 : 1971-1977 年次

目前是承擔總幹事職務責任的階級,接受頭目和耆老的命令和指導,負責部落事務的規劃及協調工作,並督導男子階級完成任務分派和檢討。

「我們肩負部落承上啟下的責任,也是對各層級幹部、各男子階級以及族人們的溝通橋樑渠道,我也期許自己的用心和態度,能讓祖靈們安心和撫慰。」-U'sin Kacaw

Alafangas 階級

Alafangas 階級

級名語意 : 苦楝樹
象徵意涵 : 最佳建材,表示族中優良的人才。
年齡分布 : 1964-1970 年次

...

「在部落住這麼久,我發現有些父母不愛參與,孩子回來豐年祭時乾脆不穿族服,就像觀光客一樣。」-Kacaw

Mamiseral 成年儀式

部落每 8 年舉行 masiseral 入階儀式,早期是男孩子在小學四、五年級加入,現在是在小學畢業後進行入階儀式。沿用退休階級名稱,七個級名 49 年循環一次,並分三梯次招募。

Marengreng訓練

招生時間 : 新入階第一年
活動內容 : 長跑訓練(Marengreng)

早期訓練方式 :
凌晨時在山下頭目家集合出發,向北長跑至光榮村和榮橋後原路折返,跑壽豐國小學校操場跑一圈,即完成該晉級訓練。
現代訓練方式 :
凌晨在壽豐活動中心集合,先做操再出發。跑向臺九線後往Cihamengan(橋頭部落)的方向長跑,再往Ci'alupalan(山下部落)跑進山裡,最後以衝刺的方式跑回活動中心,即完成該晉級訓練。

Pacefa訓練

招生時間 : 第二年
活動內容 : 砍竹、生火、煮飯、自我介紹、試膽訓練(在山上睡一晚即完成訓練。)

舉辦原因 :
若有一年來不及入階者,可直接進入該階級一同進行訓練,已無長跑儀式的進行。

Pasafa訓練

招生時間 : 第三年
活動內容 : 和第二年訓練內容一樣,增加捕魚訓練及祭歌練唱。

舉辦原因 :
早期 :
由於一個階級內涵蓋七個歲數的年齡層。若年紀太小時,父母親多會捨不得讓孩子進入階級訓練。因此,父母親可在第三梯次時送去入級。老人家則多形容是將漏網之魚全部招收。
現在 :
因在上梯訓練時,有些新生還未完全熟悉訓練,有些則是剛入階或剛回來,所以才會再訓練一次,也是做最後的練習。

關鍵術語

七腳川社 (Cikasuan)
過去位於花蓮吉安鄉的南勢阿美族部落,其阿美語名稱為Cikasuan,意為「出產薪柴甚多的地方」。但因爆發七腳川事件,族人被迫遷徙、逃離,事件過後,有些族人選擇歸順,有些族人選擇留在遷徙後的部落。而現在歸順的地點位於吉安鄉太昌部落,成為了「新七腳川社」
七腳川事件
1908年發生的阿美族抗日事件,1914年後歸順。七腳川社遭日軍焚毀,族人被迫離開家園,四處遷徙。現今,七腳川的後裔們不斷尋找最初居住的部落、歌謠、祭典,才成為現在的「七腳川」。
Mapapaliw
阿美族語,指「換工」,為了保護在農務期間工作的婦女,頭目下令族人互相協助,因此產生了「Mapapaliw」這個互助詞彙。
八卦網
一種捕魚工具,由繩子、網袋和鉛塊(網墜)組成,網緣圍繞鉛塊,撒出後能快速張開成圓形並沉入水中,利用重力在水中形成立體空間捕魚。
魚荃
一種傳統的捕魚工具,主要由竹子或黃藤編織而成,呈圓錐形狀,內部設有漏斗狀入口,使魚蝦能夠進入卻難以游出,以達到捕獲目的
魚藤
一種含有天然毒素的植物,因其根部含有魚藤酮等天然毒素,搗爛根部汁液來毒魚、捕捉魚類,是早期農民和原住民廣泛使用的植物。

留言板

謝謝您看到了這裡,如果可以,請幫我們留下您的感想及回饋喔~